如今的电商已经不像20年以前那样了,现在的电商拼的是资源,这里的资源包括很多,产品、营销费用、人才……等等。不再是一个草莽的时代,平台也在竞争。今年的10月也是一个分界线,因为电商涉税报送很多不正规的商家会选择能尽量保全自己的方式。
正规的企业,做电商的成本也是起来了。因为每一笔交易平台都会将数据同步到税务局,关于税的问题是不能出现问题的,不然就是罚款加补税加补交滞纳金了。
国内的电商环境类似于战国时期,各路兵伐都在比拼实力(包括这段时间的外卖大战)谁能在这个市场里生存下来就能吃到市场规模,后面就是赚钱。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平台是想着和商家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,但慢慢随着平台的竞争,不是了,变味了,你作为商家,总是想拓展销售渠道,不想在一个平台上吊死(这样分享也很大),平台让你二选一,你不得不做出选择。
做了平台就要无条件的接受各种“霸王条款“。这是这篇文章的背景,也是对平台的控诉。如果有足够的实力要去做链路最少的生意。但现实是卖货是最想对来说比较简单的。
全站营销不是增长销售的利器,是为了迎合平台流量枯竭出来的工具。
为什么这样说?先来看看全站的发展历程,拼多多是最先上线全站营销的,后面就是其他的电商平台逐渐跟上,每一家都说自己的平台这个工具是增长的利器,大概意思是这样。
在平台侧,所有的新功能都是好的,事实真的如此吗?不是的,实际测试下来,全站是放不大的,全站并不能给你带来稳定增长,反倒是会影响搜索流量。
京东平台的全站当时出来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天猫平台,立马就测试了下,效果并不是很好。全站是把免费和付费的流量都给你灌进来,能不能成交是商家自己的事情。很多时候全站的效果是很差的,因为是垃圾流量。
我主要是做的京东,但京东这几年的政策变化真大很大,在罚钱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。国内的电商想对来说是比较完善,但规则也是最复杂的,商家被平台收割,客户被平台收割,利好的都是平台。
最精准的流量是搜索流量,京东其实这块也没有做好,平时经常搜东西,搜索出来的东西是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,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。其实想想也是挺可悲的,京东后台发的每一个公告都是骂平台的,不仅仅和现在竞争环境有关还和平台有关。之前看刘强东的采访,说京东如果单纯的做平台,早死了。
那我想问为什么要开放小店?不需要我回答吧。
真正能实现增长的是,好的平台政策,好的产品,好的推广策略。商家和平台永远都是共生的关系,平台好商家好,商家就不会出走。和人的相处环境其实是一样的。能让我赚到钱的平台我还会继续去投入,不能赚到钱的平台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待着?
有空多去研究研究搜索流量,全站是不值得的,全站不需要你去圈选人群,不需要你去选择关键词,搜索流量才是你需要多花些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的。

